海信的B面:揭秘電視主業背后隱形產業
作 者:王媛 來 源:時代周報發表日期:2016-11-01
崇尚技術立企的海信,有著深入骨髓的工程師文化,但面對唯快不破、強調顛覆性的互聯網風潮,封閉、刻板、慢節奏的工程師印記似乎讓海信成為一家外界眼中的“慢公司”“笨公司”,甚至“好像到了你不是互聯網企業就很自卑的地步。”
即便如此,上任滿一年的海信集團新任總裁劉洪新顯得很坦然。
“也許今天,我們拋掉了短暫的、時髦的跟風,但是明天我們將收獲長期的、可以傳承的事業。我們始終堅持自己的目標,專注技術的創新,追求穩定的業績和持續的成長。”劉洪新對時代周報記者說道。
在剛剛過去的9個月里,海信集團實現銷售收入785億元,同比增長6.53%,實現利潤53.6億元,同比增長53.31%。值得注意的是,海信的當家產品—海信電視國內市場銷售額占有率持續提高,截至9月份,已超出第二名2.97個百分點,連續13年位居國內市場首位。同時,也分別在澳洲和南非登頂第一。這是海信在B2C業務新的收獲。
除此之外,在2C背后,海信的“B面”,即面向企業的B2B業務正在高速崛起,在智能家庭、智慧醫療、光通信領域,海信多年來隱而不發,厚積薄發,已成為市場的重量級玩家。
10月25日,站在剛剛落成的海信研發中心,劉洪新直言這是海信未來的“起點”。在智慧醫療的展示廳里,“起步就是世界高度”的slogan更是奪人眼球。從海信集團大樓頂層望出去,蔚藍的大海波光粼粼,陽光似乎照耀著它的前程。
左手是“C”,右手是“B”
很多人對于海信的認知,主要來自于其在國內家電行業中的地位。根據中怡康統計,今年上半年,海信電視國內銷售額占有率達到17.85%,同比提高 1.59個百分點,持續保持第一,比第二位高出 2.75 個百分點。而據IHS 發表的報告,海信銷售量占有率位居全球第三位。
相比同行,海信是一家技術氣質很濃的企業。在改革開放之后,青島產生了一批對中國市場經濟產生重要影響的制造業公司。海信、海爾自然是其中的佼佼者。無論是掄起錘子砸冰箱的張瑞敏,還是推動技術立企的周厚健,都是從工廠的一線脫穎而出,走過一條從技術員到廠長,再到董事長的相似路徑。他們對于工廠文化、 生產線文化的把握已經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水準。
而一直以來,工程師出生的周厚健追求的是一條獨立自主的發展路徑。2014年以來,海信突然在多種不同的技術路線上率先發力,強化布局ULED、公布激光電視規劃,呈現出超越國際巨頭的技術創新勢頭。去年11月,海信在北京發布了自主研發的SOC級畫質芯片Hi-View Pro的智能電視,建立了從芯片到顯示技術高度垂直一體化的核心產業鏈布局。在周厚健眼里,做電視與手機,沒有自己的芯片,永遠都是二流企業。
然而,一個無法忽略的產業現實是,家電市場趨于飽和,競爭愈發激烈,利潤每況愈下,以樂視、小米為首的來自互聯網的企業,透過資本和營銷的力量,直接對傳統彩電企業進行“割喉式”的圍剿,破壞性可謂傷筋動骨。穩字當頭的海信,亟須將自己的技術儲備復制到電視機之外更廣的領域,追求可以產生更高利潤空間的產業。
“海信是做電視起家的,最多的技術就是顯示技術,而進入數字醫療領域,最重要的就是顯示技術、軟件技術,規劃、開發醫療顯示產品,能使海信集團更好地共享資源,更好地控制成本和提升效率。”劉洪新指出。
精準醫療確實正處于一個爆發前夜。據了解,國家在“十三五”期間重點支持發展的醫療器械產業領域主要包括:數字化診療設備、高端醫學影像產品、醫用生物材料方面。業內人士指出,“十三五”期間圍繞大健康、大衛生和大醫學的醫療健康產業有望突破10萬億元市場規模。
在劉洪新看來,海信的確在“變”,而這種變,也是基于多年的積累。比如,在智能交通領域,海信領域已經默默耕耘了18年,海信涉足光通信產業也已超過13年。
2003年,海信在產業最不景氣的時候成立了光通信公司,那時,互聯網對帶寬還沒產生4G、5G的巨大需求。1998年,海信在私家車尚未普及的年代就開始涉足智能交通領域,因為周厚健隱約看到了未來中國城市化的爆發式增長??梢哉f,海信每一個看起來發展還不錯的產業都是沿著技術的路徑去思考,然后用至少十年的積累打磨出來。
“以海信光通信為例:今天,光通信器件開始普及10G PON產品,但這是我們早在2008年就已經研發成功的技術,如今,我們已經突破了100G SR4光模塊產品的研發,并在5G產品上提前布局。機會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從2015年開始,光模塊產品在數據中心領域急速增長,微軟、FACEBOOK等著名企業紛紛建立大規模數據中心。一個足球場大小的數據中心就需要10萬個以上的高速光模塊產品,這些恰恰成為海信光通信業務增長動力的源泉。”
劉洪新信心滿滿地細數海信在科技產業的新戰績:海信光通信市場份額中國第一,接入網光模塊連續五年全球市場第一。海信城市智能交通連續七年國內市場第一,2012-2015年,國內億元以上的智能交通大項目海信的中標額占比42%。海信商用空調,經過14年的發展與積累,其多聯機技術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國內市場份額位于第二。而起步于2014年的海信計算機輔助手術系統,其技術已經位居世界前列。
左手是C、右手是B,看起來,海信正走向一個美好的時代。
海信式“防御”
在劉洪新看來,正是技術這個基因驅動了海信的產業變革,而海信更擅長以技術的創新獲取穩定的業務。
1-9月份,海信B2B類公司銷售收入占集團整體的27%,而利潤占比達38%。可以說,海信的家電與科技兩個板塊相得益彰,已構成海信防御經濟環境變化的重要倚仗。
劉洪新坦言,海信不斷加大技術含量高的產業投入,或者說依靠“重技術”,避開了中小企業所謂的顛覆式沖擊,完成了“民用消費和基礎投資”兩大產業的均衡布局。“用經濟學家的話講,是在產業結構合理化基礎上,實現‘產業結構高級化’。”
劉洪新宣布,海信B2B業務將正式品牌化運營。其中包括智慧醫療、精準醫療、寬帶光通信等業務。“B2B業務的品牌化,一方面是我們有了亮相的底氣,另一方面是我們試圖通過公眾化為這些產業尋求壓力,從而,加快海信這些產業的發展。”
在海信的規劃中,未來產業架構是由點到面的:從家庭到社區再到城市。這就是海信產業發展并最終合圍的路徑。以通信產品和家庭智能終端為入口,以技術聯通社區,服務于整個智慧城市。今年,海信已經陸續在青島和貴陽兩個城市實施代表中國智慧城市試點樣板的‘天網’計劃。
“如果以今天城市交通20%的市場占有率延伸到未來數萬億市場規模的智慧城市,以今天我們切入醫療產業的世界領先水平對應未來數千億的市場規模,以光通信的蓬勃興起計算未來的市場增量。海信或將再造一個千億級企業。”劉洪新表示。
距離去年10月份上任總裁,劉洪新在這個位置上剛滿一年。面對如何評價上任一年來企業的變化,以及給自己打多少分的尖銳問題,劉洪新的回答依舊充滿務實、甚至有點刻板的理科男風格。
“這一年,干部更加重視核心業績和經營利潤,更加注重經營管理方式是否能支撐目標的實現和各個板塊的業務發展。當然,還存在不滿意的地方,比如少數干部缺少責任擔當,少數業務處于發展階段,還需要持續穩定發展。若給自己打打分,也就60分吧。”
- 相關文章
-